70年代地膜引入我国以来,市场发展异常迅猛,生产地膜的原料资源又非常匮乏,为了平衡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地膜原料短缺的矛盾,地膜的厚度一直在减薄,地膜的国家标准也从0.014㎜降到了0.008㎜,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出现厚度仅为0.003mm的地膜产品。随后,将地膜介绍到中国的日本专家呼吁不要把“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从此塑料材料会造成“白色污染”,成为塑料破坏环境的标签。但是中国地膜的发展还是异常迅猛,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用量已经从60多万吨发展到80多万吨,品种主要是透明地膜,有极少部分的渗水地膜和药物除草地膜。2000年以后陆续又出现了黑色地膜及黑白相间地膜、有色地膜以及现在正在兴起的多层共挤功能性地膜。
中国农用地膜应用技术变革与发展
一、透明地膜的应用和发展
透明地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遍应用,其透光率和热辐射透过率达90%以上,増温、保温、保墒功能显著,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在北方由于地膜内外温差较大,膜内容易形成雾滴,会影响透光;在南方地温过高,作物容易被烧根,而且膜下杂草无法控制,杂草和作物争抢养分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此,在透明地膜的应用年代,除草地膜已经开始研发,当时主要是在透明薄膜上喷撒除草来达到除草效果。覆盖地膜是防止药物挥发,既可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又可增温保墒,促进蔬菜生长。但是,要根据蔬菜种类选用适当的除草,千万不可盲目使用除草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中国农用地膜应用技术变革与发展
二、黑色及黑白相间地膜的应用和发展
90年代以前企业生产的全部都是透明地膜,2000年以后开始出现黑色地膜,黑地膜具有阻挡光传输、防止发芽的杂草生长(物理方法除草)、夏季降低土壤温度、保墒等功能,优质农膜价格,缺点是在北方春季増温缓慢,优质农膜瓜类防虫,故多用于温暖地区种植。2010年以后黑色地膜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根据各个地膜生产企业统计,每年的黑色地膜的生产量占地膜总量的40-60%,也就是黑色地膜抢占了透明地膜50%的市场。
用过的地膜已不再是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而是经过完善的回收体系,重新被加工成为PE软管、滴灌带、塑料桶等市场需求巨大的产品,实现了变废为宝。
在刚刚结束的由农业和国家发改委共同主办的全国推进农用地膜综合利用现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在甘肃参观了已建成的废旧地膜综合利用体系,优质农膜,详细了解了甘肃废旧地膜再利用的情况。
目前甘肃省的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利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PE管材、塑料容器(如化粪池)、滴灌带等;二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优质农膜蔬菜栽培,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
再生料做成的产品性能不变,价格却降低了,对于需要大规模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来说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所以很受欢迎。据甘肃某塑料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介绍,仅该厂每年废旧地膜深加工产品产量就可以达到5900吨,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由于物美价廉,产品供不应求。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是地膜消费大省。废旧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曾一度困扰甘肃。但近年来,通过严格制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截至2014年,甘肃省的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已达到了75.4%。而通过可再生产品的生产,这些被回收的地膜目前全部可以进入循环体系。
姓名: | 蔡先生:13592796488 ( 销售经理 ) |
手机: | 13592796488 |
业务 QQ: | 349807954 |
公司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塘工业区莲峰三横路71号 |
电话: | 0769-81516875 |
传真: | 0769-81516897 |